2008/06/09

諸羅樹蛙小檔案:)

外觀特徵

諸羅樹蛙的體型為中小型,背部黃綠色,腹部為白色或淡粉紅色,由吻端至四肢全緣均鑲上白邊。虹膜呈草綠色,吸盤發達。雄蛙吻肛長平均為4.4公分.、體重5.8g,而雌蛙吻肛長平均為6.3公分.、體重15.0g。

棲息地與生態分佈

分佈在海拔1,000公尺以下之農耕地。其棲息的地點都與人類農耕有關,如荔枝園、芒果園、甘蔗園、鳳梨園、麻竹林、番石榴園、香蕉園、柑橘園、檳榔園及水田等。除了晚間配對時會降到地面產卵外,其他時間經常棲息於樹上。

目前分佈的地點侷限在雲林(斗六市、斗南鎮、古坑鄉)、嘉義(大林鎮、民雄鄉、梅山鄉、竹崎鄉以及嘉義市)、臺南(麻豆鎮)等縣市的部分地區。若以水系來看,牠則分佈於虎尾溪、北港溪以南,曾文溪以北的範圍。台南縣永康糖廠為曾文溪以南的首次發現,目前在台北縣四崁水也有發現紀錄。

2007年6月27日發現於永康三崁店,此次發現把諸羅樹蛙的棲息地往南延伸至鹽水溪南岸,其族群數量估計2000之以上,是目前發現單一面積族群量最大的棲息地,但因面臨開發,急需保護。

食物

由諸羅樹蛙胃含物,成蛙在竹林與水田中以覓食昆蟲綱動物為主,其中以鱗翅目及雙翅目數量最多。

繁殖活動

繁殖季節約從每年3月開始直到同年8月底結束。產卵的地點都是在農耕地的積水處,尤其是有草本植物或落葉覆蓋的遮蔽下;雌雄蛙合力用後腳踩打出直徑 約7公分的圓形白色卵泡,厚度約4公分,而受精卵則產於其中。諸羅樹蛙的卵泡在遮蔽物的覆蓋下,能保持卵的水分,剛受精的卵呈現乳黃色,卵粒直徑約只有 2.5mm,在夏天的環境下,卵粒約經三到四天即可孵化成為蝌蚪。每次產卵約400個。

以古坑地區的諸羅樹蛙為例:鳴叫通常從下午4點間開始,若下雨中午2點偶爾也會聽到1~2聲,然而真正集體鳴唱的高峰則出現在晚間7點左右,而雌蛙 通常於晚間9點後,才會容易被發現。晚間9到10點可發現牠們開始進行配對,到了晚間11點鳴叫漸漸停止後,始入池產卵,大約清晨兩點牠們才回竹林,逐漸 向上攀爬。在野外的調查中發現,雌、雄的被發現的比例約1:8。


沒有留言: